公司动态 | 全球首个针对线粒体自噬诱导剂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治疗应用的Ⅱ期临床试验候选药物获批

 

关键词:天玑济世;Phecdamed;线粒体自噬;Mitophagy;急性缺血性脑卒中;TJ0113;全球首个;自主研发;批件

 

近日,公司自主研发的TJ0113胶囊在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领域的临床试验正式获得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的批准,这标志着该新药已具备进入该适应症Ⅱ期临床试验阶段的资格。截至目前,TJ0113胶囊成为全球首次针对线粒体自噬诱导剂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治疗应用的Ⅱ期临床试验的候选药物。

 

 

关于TJ0113

 

 

一、药物概述

 

药物名称:TJ0113

适应症:急性缺血性脑卒中

二、临床前实验研究

 

临床前研究结果显示,TJ0113在多种脑缺血模型中显示出显著的神经保护作用。TJ0113有望通过启动线粒体自噬,选择性清除损伤线粒体,清除氧化应激、抗兴奋毒性、改善炎症、改善神经元损伤、来发挥药效以改善AIS患者的病情,还有可能改善卒中后认知障碍患者的认知功能,使AIS患者及其家庭获益。

三、临床I期研究

 

在之前的临床I期试验中,TJ0113已在128例健康受试者中展示了良好的安全性和耐受性,为后续的深入研究奠定了坚实基础。

四、临床II期研究

 

此次获批的Ⅱ期临床试验将重点评估TJ0113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中的有效性和安全性。试验将采用随机、双盲、对照设计,以科学严谨的态度确保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关于急性缺血性脑卒中

 

 

脑卒中是单病种致残率最高的急性脑血管疾病,包括缺血性脑卒中和出血性脑卒中,是我国成年人群致死、致残的首位病因,具有发病率高、致残率高、死亡率高和复发率高的特点。急性缺血性卒中(Acute ischemic stroke,AIS)是最常见的卒中类型。

 

一、定义与分类

 

定义:脑卒中(1989年WHO定义)为:突然发生的神经功能局灶性缺损的临床症状,症状持续超过24小时,无血管原因外的其他原因。

分类:按病理分类可分为缺血性和出血性脑卒中。缺血性脑卒中常用病因分型为TOAST分型,共分为5 个类型:

 

(1)大动脉粥样硬化性脑卒中(LAA);

(2)心源性脑栓塞(CE);

(3)小动脉闭塞性脑卒中或腔隙性脑卒中(SAA);

(4)其他原因所致的缺血性脑卒中(SOE);

(5)不明原因的缺血性脑卒中(SUE)。TOAST分型至今仍为国际公认的缺血性脑卒中分型方法。

 

二、主要症状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症状多样,轻重不一,主要取决于梗死的部位、大小和患者的个体差异。常见症状包括突然出现的头痛、眩晕、恶心、呕吐、偏瘫、失语、感觉障碍、意识障碍等。此外,患者还可能出现吞咽困难、饮水呛咳、视物模糊、共济失调等伴随症状。

 

三、现有治疗药物及局限性

 

目前,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标准治疗药物主要包括:

1、溶栓药物(如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

时间窗口限制:3-4.5小时的治疗窗口受限于脑组织对缺血的耐受性(半暗带区进行性坏死)。出血风险机制:rt-PA溶解纤维蛋白的同时可能破坏血管基质,导致血脑屏障渗漏。

2、抗血小板药物

作用局限:主要针对血小板聚集的预防,无法逆转已形成的血栓或神经元损伤。

二级预防角色:在急性期单药疗效有限,需联合其他疗法(如双抗治疗)。

3、神经保护剂

部分药物虽能缓解神经元损伤,但临床疗效尚未明确,且存在靶点单一、作用机制局限等问题。

 

现有疗法的核心缺陷:

1、时间窗依赖性高,错过治疗窗口则疗效大幅下降;

2、出血风险及副作用限制适用人群;

3、无法预防继发损伤。

 

四、TJ0113的突破性

 

与传统药物相比,TJ0113通过靶向线粒体自噬这一创新机制,展现出以下独特优势:

1、靶向线粒体自噬的核心作用:脑缺血后,线粒体损伤导致ATP耗竭、活性氧(ROS)爆发及凋亡信号激活。TJ0113激活线粒体自噬(Mitophagy)通过选择性清除受损线粒体,阻断继发性损伤。

2、延长治疗时间窗口:通过清除损伤线粒体、减轻继发性损伤,可能突破传统溶栓药物的时间限制,为更多患者提供治疗机会。

3、多重协同作用:同时改善线粒体功能、清除氧化应激、抑制炎症反应,并保护神经元功能,实现对卒中病理机制的多靶点干预。

3、安全性提升:临床前及I期试验显示其耐受性良好,潜在出血风险低,适用人群更广。

4、改善长期预后:初步研究表明,TJ0113可能减少卒中后认知障碍,提升患者生活质量。

 

研究进展:急性缺血性脑卒中与线粒体自噬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病机制复杂多样,涉及炎症反应、氧化应激、血管损伤等多个层面。近年来,随着对脑卒中研究的不断深入,线粒体自噬这一生物学过程逐渐进入科学家们的视野,成为探索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发病机制及潜在治疗靶点的重要方向。

 

一、线粒体自噬概述

 

线粒体自噬是细胞自噬的一种特定形式,指细胞通过自噬机制选择性地清除受损或功能异常的线粒体。这一过程由多种分子机制调控,如PINK1/Parkin途径、FUNDC1介导的线粒体自噬等。线粒体自噬对于维持细胞内线粒体质量、能量代谢平衡以及防止氧化应激损伤具有重要意义。

 

二、急性缺血性脑卒中与线粒体自噬的关系

 

1、线粒体功能障碍与急性缺血性脑卒中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发生时,脑血管阻塞导致脑组织缺血、缺氧,进而引发线粒体功能障碍。线粒体形态异常、能量代谢障碍、抗氧化能力下降等变化不仅影响神经元的正常功能,还可能加剧脑组织的损伤。

2、线粒体自噬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中的作用

2.1 清除受损线粒体:线粒体自噬通过清除受损线粒体,减少其对神经元的毒性作用,有助于保护神经元免受进一步损伤。

2.2 调节能量代谢:线粒体是细胞的主要能量来源。线粒体自噬通过维持线粒体质量,保障细胞的能量供应,可能有助于改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能量代谢异常。

2.3 减轻氧化应激:氧化应激是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发病机制中的重要环节。线粒体自噬通过减少受损线粒体的数量,降低氧化应激水平,可能有助于缓解患者的氧化应激损伤。

 

三、研究进展

 

1、动物模型研究

利用不同脑卒中和基因敲除中动物模型,科学家们发现线粒体自噬相关基因的突变或表达异常与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神经损伤密切相关。通过调控线粒体自噬过程,可能有助于改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动物的神经功能恢复。

2、临床研究

虽然直接针对线粒体自噬的临床研究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尚不多见,但一些间接证据表明,通过改善线粒体功能或激活线粒体自噬途径的药物可能对治疗具有潜在价值。未来,随着研究的深入,线粒体自噬可能成为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治疗的新靶点。

3、分子机制探索

近年来,科学家们致力于探索线粒体自噬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具体分子机制。研究发现,多种信号通路和转录因子参与调控线粒体自噬过程,并与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病机制密切相关。未来,通过深入研究这些分子机制,可能为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治疗提供新的思路和策略。

 

四、结论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发病机制复杂,线粒体自噬在维持细胞线粒体质量和能量代谢中起关键作用。在脑卒中发病时,线粒体自噬通过清除受损线粒体、调节能量代谢和减轻氧化应激保护神经元。动物和临床研究显示,调控线粒体自噬有助于改善神经功能。线粒体自噬有望成为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新治疗靶点,为患者带来新希望。未来需进一步研究其作用机制并推动相关药物研发。

 

未来展望

 

随着TJ0113胶囊Ⅱ期临床试验的获批,公司将继续秉承“守正创新,开放包容”的企业文化,严格按照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的要求开展相关研究。我们期待这款创新药物能够突破现有治疗瓶颈,为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提供更安全、高效的治疗方案。

 

未来,公司将持续深化与国际国内科研机构的合作,推动脑卒中领域的基础研究与临床转化,助力全球脑卒中防治事业迈向新高度!

 

创建时间:2025-04-29 17:04
浏览量:0
首页    公司动态    公司动态 | 全球首个针对线粒体自噬诱导剂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治疗应用的Ⅱ期临床试验候选药物获批